卫星互联网的未来:我们离它还有多远?

2025年03月30日
技术动态

随着春季的到来,国内商业航天迎来了频繁的发射高潮。2月11日,低轨卫星互联网02组成功送入太空;2月27日,四维高景一号03、04星也顺利升空;而在3月12日,“千帆星座”的第五批组网卫星也如期进入预定轨道。

在浩瀚的“星辰大海”中,卫星互联网尤其引人注目。它被视为6G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为偏远地区、海洋和航空等传统网络难以覆盖的区域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明确提出布局“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项目。目前,包括上海、深圳、广州、西安和武汉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在积极推进相关计划。

作为中国早期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省份之一,浙江在卫星互联网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近期,由杭州制造的低轨01和02两组卫星搭载了关键的数据传输组件。而“千帆星座”背后同样有着“浙江元素”的支持。

新兴领域的快速崛起

业界普遍预计,到2025年,商业航天行业将迎来一个辉煌时期。赛迪智库预测,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在今年突破2.5万亿。在这一市场中,卫星互联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从2021年至2025年,我国的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将从292.48亿元增至446.92亿元,实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18%。

金仲和教授指出:“卫星互联网之所以能够迅速成长,得益于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以及商业模式的发展。”他强调,由于太空资源有限,各国都在加紧布局与组网,以免错失良机。目前国内外已涌现出多个知名计划,如“国网星座”、“千帆星座”、SpaceX的“Starlink”等。

浙江省正在加速发展其卫星互联网产业。“初步形成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已成为全省信息通信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此外,去年底成立的浙江省航天及卫星互联网产业技术联盟标志着该领域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方菁菁工程师表示:“浙江不仅在上、中、下游都有布局,还能灵活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该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激励民间资本参与航空航天事业,并提升多领域配套能力。民间资本丰富与科研实力强大是浙江的一大优势,而在实际应用方面更是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这种趋势使得各行业对利用卫星进行治理与服务产生了强烈需求。

降低成本的问题

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卫星互联网面临一个主要挑战,即降低成本。金仲和指出:“低轨道通信卫星是实现全球覆盖的重要路径,但其覆盖范围相对较小,需要大量部署才能形成有效网络。”业内普遍认为,要达到基本可用状态,需要800至900颗低轨道卫星。

这直接导致了成本控制问题。据浙商证券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每颗低轨通信卫星造价约3000万元,而火箭发射价格则介于每公斤8万元至11万元之间,每颗低轨通讯卫星重量通常为两三百公斤。

蓝箭航天创始人张昌武表示,他们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发朱雀系列火箭,希望实现低成本、高频次运营。他透露,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已经完成了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并计划于今年首飞。同时,他们还希望将朱雀三号发射价格降至SpaceX猎鹰9号水平,即每公斤约2.1万元。

金仲和总结说,自主研发、批量生产以及工业级制造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策略,这意味着可以将成本从亿元级别降至百万元级别,为未来商业化铺平道路。

普通手机直连卫星上网

普通手机是否能连接到卫星互联网?这是很多人的疑问。今年3月25日,中国电信宣布,其手机直连卫星用户超过240万。而沃达丰公司则成功实现全球首次通过普通智能手机进行视频通话,这标志着手机直连技术正向商业化迈进。华为等厂商也纷纷推出支持这一功能的新款手机,使得这一技术逐渐走向大众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手机直连卫星”已经成为各大企业竞相争夺的新战场。这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触达广大用户并加速发展的机会。一旦这种技术成熟,将推动更多设备如汽车、智能穿戴设备及无人机接入到这张庞大的网络中去。

位于台州湾新区的吉利超级工厂正在以28天造一颗的速度提升产能,并且预计到2030年底,将实现1.5万颗实施多业务融合服务。此外,航天宏图公司建立的大型商业雷达遥感系统,也将在未来几年内带来更多实用应用场景。因此,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之后,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普通用户将更便利地接入到这个崭新的数字世界中。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为程高社/程高社成员的原创内容,如有转载,请注明转载自程高社-原作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