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月6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发表了题为《以AI重新定义互联网》的主旨演讲。他指出,过去几十年中,互联网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展望未来,互联网将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持续深入发展,并引领更广泛的社会变革。接下来的十年将进入“数智(新质)互联网”阶段,其主要特征包括基础协议采用IPv6+,人机交互将依赖自然语言,而不再仅限于点击应用程序的方式。用户体验将回归中心地位,平台也将向智能化转型,使用户能够借助AI创作并拥有自己的作品。
邬贺铨强调,在新质互联网阶段,机器人的参与将逐渐增多,人类与机器人共存的局面即将到来。许多对话将由机器人进行,业务重点会集中在基于大型模型和智能体的应用上,包括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数据要素服务及算力服务等。
那么,互联网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呢?首先是终端形态的新重构。大型模型与智能体技术的普及,将改变终端设备,包括手机、个人电脑、眼镜和可穿戴设备等,这些设备不仅支持云计算,还能进行离线操作,从而开启全新的AI终端时代。
其次是网络设施的智能重构。基础设施通过AI赋能,将推动5G-A和6G的发展,以改善用户体验并促进绿色网络建设。同时,网络协议也将朝着IPv6+方向迈进,为更多IP功能提供支持。
第三,产业应用也会实现智能化转型。在汽车领域,通过结合5G和C-V2X技术,实现车联网的发展;在卫星领域,通过AI优化频轨调度,提高星地协同能力;工业互联网方面则通过场景大模型提升供应链效率,实现预防性维护。
最后是数字治理向善重构。为了促进有序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同时保持包容性,以便允许一定程度上的试错。这意味着既要防范风险,也要激励创新。此外,要完善数据安全及跨境流动等基本制度,以确保技术发展的同时符合社会价值观。
邬贺铨指出,目前大型模型仍存在某些局限性,比如回答速度快但缺乏深度与创造力。因此,它们更像是一种助手,而非完全发挥人类独特智慧的工具。然而,通过实践经验,大型模型可以成为强大的工具。当我们把它嵌入云计算环境中,并利用数据算力去支撑时,它就能发挥作用。
随着具身智能的发展,我们正在步入“代理人网络”(Internet of Agents)的新时代,这一过程需要深入应用大型模型,让其整合各种能力,从而最终形成通用人工智能。这一切都依赖于云原生时代下的大型模型作为服务模式,使得这些强大的工具能够灵活地被嵌入到各类终端设备中。
硬件升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目前手机硬件接近PC水平,不但支持云边协同工作,还具备离线推理能力,这使得其成本低、延迟小且隐私性高。同时,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环境感知与目标检测,并通过自然语言控制,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交互。这意味着,大型模型不仅是助手,更是我们的代理,可以代替我们完成很多任务。
对于智能体的发展来说,其关键在于形成完整闭环,而不是单纯解答问题或执行任务。利用记忆与规划能力,智能体可以拆解任务并逐步完成,这标志着它们具备初步思维与决策能力,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我调整。如果说大型模型相当于操作系统,那么智能体就是这些系统上的应用程序(APP)。
展望未来,智能终端将在空间计算能力上进一步发展,使其能够识别、操控实物,实现虚实融合。例如,通过AR眼镜观察物品时,可透视内部结构并调出参数信息。在视频会议场景中,这种眼镜还能营造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大幅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随着具身智能成为机器人领域的重要方向,人形机器人未来可能降至一万美元,其数量甚至可能超过全球人口。同时,此类技术还可运用于汽车制造“车形机器人”,不仅能够感知外部环境,还能与驾驶者对话,引导行驶过程,从而成为未来汽车的一部分。
邬贺铨认为,AI重构必然会引发应用模式的深刻变化:首先,各类终端形态愈加多样化,从传统通信向具身智慧终端扩展;其次,各类终端功能日益趋向智能化;再次,人机交互方式愈加多模化,将不再依赖单一APP,而支持自然语言、触摸屏、手势等多种形式;内容获取则从简单的信息浏览转向对话式获取,并鼓励用户自主生成内容,与云端协同;此外,在网络架构上,也需涵盖云原生、AI原生及安全原生等多元功能;通信连接方式也将丰富,包括点对点、多点对点连接等,以提升可靠性;最后,在计费模式上,将从流量包向体验质量计费转变,引入Token及算力付费的新机制。
总之,邬贺铨表示,在未来十年里,“人工智能”无疑会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AI For Internet”将为整个行业带来重大机遇,各个层面的全面重构正在展开。从终端形态到产业应用,再到数字治理与用户服务,无处不在的是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线留言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联系客服
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回顶部